海東市平安區
加快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2015年—2016年)
為全面推動高原富硒農業跨越發展,努力打造“高原生態硒都”的品牌,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效能運作、高規格推進、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快發展高原富硒現代農業,加快推動平安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結合平安區情實際,就今明兩年加快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情況提出如下思路: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指導思想。以發展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為方向,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以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作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擴大主導產業規模,突出園區建設,依靠科技進步,創新工作機制,在農業規?;?、產業化、科技化和品牌化發展上下功夫,提高富硒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和規模,做大做強富硒產業,加快推進平安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目標任務。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和服務體系,大力推廣高原富硒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爭取到2016年底,我區農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以上,較2014年增長10.3%;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0%,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達到30%,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農業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70%以上,科技入戶率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256元,年均增長12%。
二、全區高原富硒農業發展現狀
一是富硒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0.45萬畝,糧食作物15.59萬畝,油料作物7.5萬畝,蔬菜2.1萬畝,基本確立了馬鈴薯和雜交油菜兩大農業主導產業,面積均穩定在8萬畝左右,已形成川水地區以發展富硒果蔬、淺山地區發展馬鈴薯產業、腦山地區以雜交油菜和優質飼草為主的產業格局。二是提升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示范園檔次,引領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白沈溝富硒果蔬生產園、金陽光富硒產業園和金吉農業園區三大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白沈溝富硒果蔬生產園自2011年動工建設以來,已流轉土地3405畝,建立日光節能溫室7040棟,并完成500棟的舊棚改造提升工作。累計完成投資15760.6萬元,促進了設施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在設施園區累計引進種植5個品種紅提葡萄97萬株,4個品種大果櫻桃22.6萬株。三是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大力助推平安高原富硒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對種糧農民實行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對富硒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從2011年至今累計完成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種子補貼、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補助等資金達到4139.48萬元。四是合作社組織不斷壯大,產供銷體系逐步健全。全區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突飛猛進。目前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20個,累計注冊資金達60002.82萬元,合作社成員7213人,輻射帶動農戶31360戶。其中:省級示范社9個、市級示范社22個、縣級示范社112個。有效完善了產業鏈條,產供銷體系逐步健全。五是農業技術科技培訓,激活了特色農業發展。緊緊依靠促進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按照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加快了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強化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大力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了農業科技對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能力、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期間累計:舉辦大型科普講座和活動42次,展出展板4095塊,發放各類掛圖10850幅,懸掛橫幅1033條,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6.78萬份。開展各類農業農業實用技術科技培訓,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45期,培訓人次17784人。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農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隨著農業生產成本的不但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長期偏低,嚴重挫傷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種植經濟作物壓力較大,加之農戶的市場觀念淡薄,無法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種植品種和面積,產品效益降低,造成了種植的盲目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收益率降低。
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難以發揮較高的經濟效益。
2、建設投入不足,生產效益偏低
由于區級財政困難,對設施農業生產等提供配套資金不足,蔬菜保鮮、貯藏設施、精深加工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3、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利于農業發展
隨著平安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粗放經營成為普遍措施,出現“廣種薄收”、“只管種和收”的現象。
4、合作組織不夠健全,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能獲得很好收益的專業合作社組織尚沒有幾家,專業組織發展不完善,大多數只停留在生產和銷售兩個層面,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效益不明顯,產供銷體系未建立健全,產業化水平受限。
5、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不強、擴大經營規模難
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弱,農產品加工能力不強,實現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幅度不大;龍頭企業與農業主導產業的關聯度不高,真正能帶動周邊農戶互動的企業很少,不能形成生產、經營與市場的對接。
四、加快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
(一)以現有產業為基礎,加快構建現代富硒農業產業體系
1、樹立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發展新理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高原富硒農業發展的最關鍵環節來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多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目前,我區農業龍頭企業主要有:青海省芳譜精煉有限公司、青海環宇農牧實業有限公司、青海藤田富硒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2、抓好現有優勢傳統產業、強化高原富硒農業項目建設。
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洜I、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發展要求,做大做強馬鈴薯、油菜、蔬菜、大蒜等優勢特色富硒產業。當前我區加大了農業項目申報力度,共實施了項目27項,其中2015年續建3項,新建24項,累計到位資金6523萬元,其中2014年下達5248萬元,2015年下達1275萬元。大力推進農業項目建設,是我區今明后兩年高原富硒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2016年,我區繼續著力發展川水地區以蔬菜和果樹產業為主,淺腦山地區以馬鈴薯和油菜產業為主的農業富硒產業結構,抓好全區30萬畝耕地的糧食生產,力爭糧食產量穩定在6萬噸以上。重點抓好全膜雙壟馬鈴薯集雨栽培、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發展、保護性耕作等項目建設。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快馬鈴薯、油菜、蔬菜富硒產業發展步伐,在6個鄉鎮建立20個以上富硒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示范田,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提高“糧袋子”、“菜籃子”等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
明年我區計劃的重點項目主要有:一是依托環宇公司做大馬鈴薯薯條薯片加工項目,充分利用當地富硒土壤資源和富硒馬鈴薯種植優勢,通過精深加工為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開辟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徑。計劃總投資1715萬元,年生產600噸薯條和400噸薯片。年需馬鈴薯6000噸,產品來源主要以洪水泉鄉富硒馬鈴薯青薯2號為主,帶動農戶1000戶,戶均增加收1700元/年。項目將于2015年9月投產。二是依托芳譜精煉油廠,做大菜籽油生產加工配送體系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807.5萬元,改建菜籽油加工車間1400平方米、修建菜籽油配送中心1000平方米、修建5000噸儲油罐2個、修建500平方米產品展示中心1個。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全力抓好高原富硒農業生態觀光園建設項目,以高原(平安)富硒產業園為依托,結合白沈溝富硒產業園的區位優勢及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建立一個綠色種養生產、科技示范推廣、生態休閑觀光的富硒農業示范觀光園。項目總規劃面積450畝,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現代農業采摘示范園、生態農業休閑娛樂園和科技農業體驗園三大功能園區,集富硒農產品展示銷售、餐飲娛樂、休閑垂釣、觀光采摘、農作體驗、健身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觀光園。總投資8000萬元,建立設施示范種植園20畝,涉及資金1000萬元。休閑采摘園50畝,涉及投資2500萬元,農業體驗園50畝,涉及投資2500萬元。扶持周邊農家院建設,涉及資金50萬元,引進先進品種500萬元,增加生態觀光園硬件設施1450萬元。四是積極爭取做好富硒露地農產品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3800萬元。建立富硒大果櫻桃種植基地6000畝、富硒大蒜生產基地5000畝、富硒馬鈴薯生產基地5000畝、富硒小麥生產基地1000畝、富硒油菜生產基地1000畝、富硒蠶豆生產基地500畝。同時,改造中低產田0.65萬畝,配套渠系建設及節水改造。
(二)充分運用科技成果,提升高原富硒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水平
1、加大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繼續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土地整治和耕地質量建設,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基層社區應急預案,保障應急物資儲備,切實提高農業農村防災減災能力。
2、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統籌規劃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流通中介組織。
3、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12316"三農服務熱線、遠程教育等資源,搭建 “三農”綜合網絡信息平臺,構建農村信息化服務公益模式,推進科技信息進村入戶。積極推進新農村網絡建設,加強對“三農”工作的宣傳,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的服務。
4、加快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快開發、引進、推廣適地適用新型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進耕作制度改革,繼續開展農機具購置補貼,以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為主體,大力推廣免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和農機公共服務能力。
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農村新型能源推廣應用,突出抓好太陽能等生態節能工程,加強農村污染治理,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高效低毒低殘農藥、可降解農膜和秸稈還田。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監測體系,逐步改善農村環境。
平安縣農業和科技局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五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