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局“十三五”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
(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全面完成“十二五”的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積極落實各項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了比較完整的組織領導體系、目標考核體系、資金籌措體系、政策措施體系,較好地完成了就業和再就業的目標任務。至2014年底,累計全縣安置就業7077人(次),城鎮新增就業5698人(次);累計登記各類失業人員9331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5%以內。
2、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和再就業優惠政策。“十一五”期間,我縣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拓展就業崗位,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困難群體幫扶機制,實施培訓計劃,全縣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2014年10月,“十二五”期間累計發放貸款6405.5萬元,落實技能培訓、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職業介紹、小額貸款貼息等各項補貼共6974.26萬元。進一步加大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力度,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對象和貸款額度。
3、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進一步加強。以創充分就業為抓手,進一步建立健全困難群體幫扶機制,組織開展了“再就業援助”等活動,重點加大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力度。至2014年,共幫助“4045”人員及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718人(次)。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大學生等就業困難人員,每年開展了 “春風行動”、“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大型招聘活動。
4、職業培訓取得明顯成果。“十二五”期間,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勞動者的素質結構得到一定改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斷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市場化、社會化職業培訓體系逐步完善。到2014年10月,4年累計農民工“進城務工”培訓9750人(次)、下崗失業人員2397人(次),創業培訓 1830人,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能力提高培訓350人(次)。
5、收入不斷增加。隨著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用工形式以及派遣就業、自主就業、創業就業等多形式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機制初步確立。目前,勞務收入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和致富的主要途徑,三分天下有其一,四年來累計實現收入11.7億元。
(二)規劃執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就業總體壓力仍然較大。隨著我縣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推進,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目前,我縣正處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新成長勞動力的高峰期和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加速期。部分人就業意愿不強烈。絕大多數失地農民從事臟、累、苦、險和低收入的產業,工資水平低且就業的穩定性差。另外務工后由于懶惰、紀律差等原因不服從企業管理,導致不充分就業的人較多,我縣需就業人數總量居高不下。
二是創業促就業機制需進一步不斷完善。創業促就業工作各項制度剛剛起步,運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經驗不足,實施辦法不多。
三是初級等級的職業培訓不能滿足群眾需求。就業服務部門提供的職業技能培訓均為初級等級,已不能滿足群眾外出就業對技能的需要。
二、“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以建設創業型城市為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初步形成擴大就業與改善民生、完善就業再就業體系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為建設和諧新平安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總體目標:不斷提高勞動者文化素質,進一步改善社會創業環境,努力將失業率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建立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到“十三五”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三)“十三五”期間具體目標任務及工作措施:
(1)保持就業繼續增長,統籌城鄉就業。 “十三五”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培訓率達到70%,就業安置率達到95%以上,“十三五”期間,年轉移農村勞動力不低于40000人(次),占全縣勞動力總數的70%以上,其中省外輸出人數達到總輸出人數的40%以上,勞務人均純收入占到農村總收入的50%以上。就業形式更加靈活,就業渠道更加多樣化。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環境大大改善,以勞動力市場為依托,基本建立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
(2)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改善協調推進,擴大就業容量。牢固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觀念,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結合我縣實際,將第三產業作為今后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繼續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投融資、稅收、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它們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加大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力度,建立創業項目庫,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創業環境和服務。
(3)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解決困難行業和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十三五”期間繼續把促進各類失業人員再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勞務輸出等途徑,拓寬就業渠道,實現就業援助制度化。實施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就業工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依托社區、鄉鎮勞動保障工作平臺,開發適合困難群體的就業崗位特別是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優惠政策支持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
(4)完善失業保險制度, 建立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促進再就業的作用,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期間的基本保障,全面做好失業保險擴面工作。
(5)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勞動力資源。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培訓工作,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培訓機制,提高職業培訓質量。按照適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要求,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引導性培訓、創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到“十三五”末,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人數累計達到35000人,轉移輸出率達95%以上。